近期在上海舉行的一次喝水“盲測”活動中,35位市民代表給出的結果顯示,經過深度處理的上海自來水的口感已與飲用瓶裝水越來越接近。
為使上海市民喝上品質更高、口感更佳的飲用水,上海近幾年來一直在持續推進水廠深度處理工程。目前,全市30余座水廠的深度處理工程已完成,在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楊樹浦水廠,深度處理工程已進入第三階段的總平管道、設備安裝、裝飾裝修施工,計劃于今年底前通水并網。
根據計劃,全市水廠深度處理率將在年內達到90%以上,有望至2025年提前達到100%的目標。而打開水龍頭就能喝的高品質飲用水,不久前已在臨港一個社區邁出了關鍵一步,為全市高品質飲用水的全面推行打造了先行探索的新城樣板。
自來水口感接近瓶裝飲用水
進行喝水“盲測”活動的地點,就在有著100多年歷史的楊樹浦水廠。當天,35位市民代表在這里參加上海市水務局組織的“政府開放月”活動。參觀完廠區,看著來自長江口青草沙水庫的原水經巨型水管流進水廠一個個水池加工,然后流向千家萬戶后,這35位市民代表走進了一間會議室。
會議室內,35位市民代表的面前都擺著三杯水:瓶裝飲用水、深度處理自來水、常規處理自來水。這三杯水都是透明的,水杯也一樣,除了用“1”“2”“3”標注外,肉眼看上去別無異樣。
35位市民代表品完各自面前的三杯水后,都按“最好”“次好”“一般”三個等級寫下自己的口感評價。很快,統計結果現場公布出來了,瓶裝飲用水得到的“最好”評價為29票,“次好”評價為4票,“一般”評價為2票;深度處理自來水得到的“最好”評價為6票,“次好”評價為27票,“一般”評價也是2票;而常規處理自來水得到的“最好”“次好”“一般”評價票數,分別為0、4、31。
此次統計不難發現,雖然瓶裝飲用水得到的29票“最好”評價,要比深度處理自來水的6票多,但如果將評價“最好”與“次好”的票數加起來算,二者均為33票。于是,現場有人指出,經過深度處理的上海自來水的口感已與飲用瓶裝水越來越接近。
自來水反映生活品質提升
楊樹浦水廠始建于1881年(1883年建成),早期占地面積7.39萬平方米,是當時國內最早、生產能力最大的“現代化水廠”。那時,楊樹浦水廠的制水能力只有3698噸/天,生產出來的自來水,只是專供租界洋人喝的奢侈品!
經過歷年多次改造和擴建,楊樹浦水廠占地面積達到了18.26萬平方米。與占地面積只增加一倍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制水能力在2020年達到了140萬噸/天,是建廠初期的378倍多。
在制水能力呈現百倍增加的同時,楊樹浦水廠的制水質量也在不斷提升,自來水的口感也越來越好。“幾十年來,我親身體驗了自來水的細微變化,見證了上海水務的發展。”同濟大學兼職教授顧玉亮說,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不只是在上海水務事業行業工作了43年,更從出生那天起,就以普通市民身份日復一日飲、用上海的自來水。他印象頗深的是,上海的自來水,以前帶有造紙廠怪味、咸味、漂白粉味;而現在,沒有味道了。
“上海自來水沒味了,上海這座城市更有人情味了。”在顧玉亮看來,自來水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關乎民生福祉的最基本、最衛生、最公平、最低廉的公共衛生產品——不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第一食品,上海自來水見證著社會的進步,也反映著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水質提升貫穿從“源頭”到“龍頭”全過程
“多年來,上海供水行業一直堅持從‘源頭’到‘龍頭’的全過程提升。”上海市水務局局長史家明一語道破了上海自來水越來越無味的原因。
在“源頭”端,上海自來水的水源地,以前在蘊藻浜、黃浦江上游、下游等處,堪稱“小打小鬧”,隨著城市發展,不得不一次次“轉場”;而后來,隨著陳行水庫、青草沙水庫、東風西沙水庫、金澤水庫的成功建設,上海的自來水也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了。
尤其,隨著未來青草沙原水系統南與黃浦江原水系統相接,西與陳行原水系統相連,進一步形成 “兩江并舉、多源互補、一網調度”的供水格局,水源地抗風險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即使在長江流域發生自1961年有完整記錄以來最嚴重流域干旱的2022年,雖然當年進入長江口的咸潮堪稱史上最早、最嚴重、影響時間最長(98天),但在水利部支持下通過流域調度增加來水量,長江水源水庫在咸潮入侵前提前蓄水,避咸蓄淡,上海還是安全度過了這次挑戰,自來水生產和供應依然正常,供應給老百姓的每一滴自來水出廠時都達到了國家標準的要求。
保障更高質量原水的同時,上海供水行業也在通過持續實施水廠深度處理工程來不斷改進水廠的制水工藝,提升水廠的出水水質。其間,雖然水廠的制水工藝,依然是混凝、沉淀、過濾、消毒這“四大金剛”,但用上了臭氧生物活性炭等先進工藝過濾、消毒后,油鹽醬醋(消毒劑、絮凝劑)的使用量已減少了。
這樣的行動與措施,早在2017年就開始實施了。當時,為積極落實“上海2035”提出的目標:“城鄉供水均等化,提高入戶水質,滿足直飲需求”,上海制定了《上海市實施水廠深度處理工程規劃》,對主城區、浦東新區南片、嘉定區、崇明區和奉賢海灣地區等25座水廠進行深度處理工程,其中,改擴建水廠22座,新建水廠3座。
截至目前,上海市相繼完成了嘉北、月浦、金海、羅涇、泰和、徐涇、南匯北、城橋、堡鎮、長興、南匯南、永勝、陳家鎮、崇西、奉賢一水廠、凌橋、臨港、星火、安亭和航頭等20座水廠的深度處理工程。全市現有自來水廠由2017年的37座增長到40座,全市水廠深度處理率由37.4%提高到81%(按供水規模)。
其中,在楊樹浦水廠進行的深度處理改造工程,除升級改造相關設施設備外,還在新建84萬噸/日的深度處理系統和排泥水處理系統,使經改造后的水廠總規模達到120萬噸/日。雖然,深度處理改造工程施工作業面覆蓋楊樹浦水廠整個廠區,廠區內既有生產設施與百年歷史保護建筑縱橫交錯,但為不影響市民正常用水,工程還是采用了不停役、不征地的就地改造方案,并在施工期間確保了水廠100萬噸/日的對外供水水量。
而在“龍頭”端,上海水務部門一直在推進老舊供水管網改造、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移交接管等工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系統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擰開龍頭喝上更高品質自來水
據了解,早在2018年,上海就出臺了全國第一部生活飲用水水質地方標準——《上海市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DB31/T1091—2018),對多達111項的指標進行量化,保障上海自來水的水質與國際一流城市接軌。2023年,上海又出臺了《上海市供水水質管理細則》,以確保供水水質達到國家、行業及本市相關標準,保障供水安全。目前,市水務局正在編制《上海市供水行業服務規范》,從服務層面進一步豐富上海“好水”內涵,提升和保障上海“好水”形象。
來自上海市水務局的信息顯示,上海從“源頭”到“龍頭”全過程提升水質的行動仍在持續推進。
在“源頭”端,為進一步系統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上海供水行業正加快推進原水西環線、青草沙水源地和陳行水源地庫管連通等原水互聯互通工程。各項原水互聯互通工程建成投運后,通過強化一網應急調度措施,可基本實現長江原水供應全市所有水廠的目標。
與此同時,上海市水務局也正積極推進長橋、楊樹浦、閘北、迎賓和居家橋等5座水廠的改造, 預計年內,全市水廠深度處理率達到90%以上,有望至2025年提前完成全市水廠深度處理率100%的目標,讓全市市民喝上品質更高、口感更佳的飲用水。
其中,備受關注的楊樹浦水廠的深度處理改造工程,土建施工基本完成,已進入第三階段的總平管道、設備安裝、裝飾裝修施工。根據計劃,第三階段施工將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實現通水并網目標。
而在“龍頭”端,隨著更多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移交接管,更高品質管網的鋪設的維護,擰開龍頭就能直飲的自來水已在一些小區出現。在前不久,臨港新片區的城投寬庭?臨港社區更成為了上海首個“高品質飲用水示范社區”,為申城高品質飲用水的全面推廣打造了先行探索的新城樣板。
據了解,借助于智慧賦能,上海還將進一步從“源頭”到“龍頭”的水質進行全過程全時段監測和把關。可以期盼的是,未來的上海,更多的社區,更多的市民,擰開水龍頭,就可以喝上無味但品質更高的自來水。
(文章來源:新民晚報)